杏果:《本草图经》名其为杏子,《本草别录》称其为杏实。其药性酸、甘,温。归肺、心经。《千金方》言其“味极酸”;崔禹锡《食经》“味酸,大热”;《日华子》则明确指出“热,有毒”;《本草图经》言其性味“杏之类梅者味酢,类桃者味甘”;《本草崇原》“苦重于甘,其性带温”;柴裔《食鉴本草》“入心经”。认为其功效为润肺定喘,生津止渴;可用于肺燥咳嗽,津伤口渴等症。如《千金方》称其“其中核犹未限者,采之暴干食之,甚止渴,去冷热毒”;《滇南本草》“治心中冷热,止渴定喘,解瘟疫”;柴裔《食鉴本草》“心病人宜之”;《医林纂要》“能泄火”;《食物考》“曝脯去冷,止渴益心”。《医心方》中记载有其治疗口舌生疮的验方:杏子一枚,黄连一节,甘草一寸,凡三物治下,绵絮裹之。内著口中含之。
杏叶:首见于《滇南本草》,也称为杏树叶。其功效为祛风利湿,明目;可用于水肿,皮肤瘙痒,目疾多泪,痈疮瘰疬。《滇南本草》记载其可“敷大恶疮”;《本草蒙荃》记载其用法“煎汤,洗眼止泪”;《随息居饮食谱》“煎汤,洗眼癣良”。其内服煎汤宜3~10g,还可以煎水外洗,或研末调敷或捣烂敷。
杏花:首见于《名医别录》,称其药性“味苦,无毒”;《本草纲目》言其“苦,温。”其主要功用是活血补虚;主治妇女不孕,肢体痹痛,手足逆冷等症。《别录》称其能“主补不足,女子伤中,寒热痹,厥逆”。《卫生易简方》中记载有其治妇女不孕的方子,用“杏花、桃花,阴干为末。和井华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”
杏枝:首见于《本草图经》,7~10月采收,切段,晒干,以备药用。其功效尤其擅长于活血散瘀,而主治跌打损伤等症。正如《本草图经》所载“主堕伤。”《塞上方》中记载其治坠马仆损,瘀血在内,烦闷的使用方法为杏枝三两。细锉微熬,好酒二升,煎十余沸,去渣。分为二服,空心,如人行三四里,再服。
杏树皮:为民间用药,每于春、秋季采收,剥取树皮,削去外面栓皮,切碎,晒干备用。其功效为解毒,尤其是用于过食杏仁而中毒者。有报道称治疗杏仁中毒时,取杏树皮60g,削去外面表皮,仅留中间纤维部分,加水500毫升,煮沸20分钟,过滤候温灌服。一般在服药后2小时即见症状好转,意识渐清,呼吸平稳,恶心呕吐及紫绀现象逐渐消失,4小时后可恢复正常。共治疗80余例,均治愈。
杏树根:作用功效与杏树皮相似,《本草纲目》中就记载其功效“治食杏仁多,致迷乱将死,杏树根切碎,煎汤服,即解。”而《本草蒙荃》还记载有杏树根的另外功效即“主堕胎”,尚待进一步验证。
相关热词搜索:杏的药用历史